微軟近日高調宣布推出名為Majorana 1的拓撲量子芯片,聲稱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重大突破。這款芯片基于馬約拉納零能模理論,號稱通過8個拓撲量子比特就能展現超越傳統超算的性能,并計劃未來擴展至百萬量子比特規模。消息一出,科技媒體紛紛用“碾壓超算”“新物質形態”等夸張標題渲染,馬斯克等名人也轉發助陣,仿佛量子計算機即將塞進家用電腦機箱。
但仔細審視論文細節,這場狂歡可能摻雜著泡沫。微軟在《自然》發表的論文承認,實驗中觀測到的雙模隨機電報信號(RTS)雖符合馬約拉納零能模預期特征,但無法排除普通安德烈夫束縛態的可能性。審稿人更直白指出:“本文結果不代表設備中存在馬約拉納零模的證據”。中科大團隊對此評價一針見血——這就好比看到人影就說是天使,其實連翅膀都沒拍到。
微軟的量子之路堪稱“薛定諤的突破”:2012年起就宣稱發現馬約拉納粒子證據,卻因數據造假被《自然》撤稿兩次;2022年再推“可擴展拓撲量子比特”,又被發現關鍵數據缺失。這次論文雖展示了新型量子電容測量技術,但同行質疑聲依舊不斷——陸朝陽、Jay Gambetta等頂尖學者公開表示“尚未成功”,就連拓撲量子領域專家Jason Alicea也只能委婉地說“理論存在但實驗難捉摸”。
不過這場爭議倒給吃瓜群眾提了個醒:下次再看到“量子革命”標題時,不妨先靈魂三問——實驗能復現嗎?同行買賬嗎?離實用差幾年?畢竟真正的科技突破,從來不是靠新聞通稿里的百萬比特餅,而是實驗室里熬禿頭的千萬次重復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