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軍在3月5日的直播中透露,小米SU7 Ultra鎖單用戶中,63%選擇了碳纖維開孔機蓋,89%加裝了碳纖維尾翼。這一數據遠超預期,直接暴露了小米在高端材料供應鏈上的短板——原本主打“個性化性能”的碳纖維部件,如今成了交付進度的最大阻礙。
面對用戶長達40周的等待周期,雷軍不得不親自下場勸退,甚至緊急開放了24小時限時改配通道。然而,用戶似乎并不買賬。有車主直言:“知道要等大半年,但架不住它帥啊!”這種“顏值即正義”的消費心理,讓小米陷入了甜蜜的煩惱。
看似矛盾的現實背后,隱藏著碳纖維產業的深層困境。雖然我國早在2021年就以6.34萬噸產能登頂全球第一,極氪001 FR、仰望U9等車型也成功應用碳纖維車身,但SU7 Ultra的異形機蓋卻成了特殊難題。這種帶有復雜曲面結構的部件無法使用自動化生產,僅鋪層工序就需要6小時人工操作,每層碳布需按30°、45°、60°不同角度精準堆疊,堪比制作奢侈品皮具的手工微雕。
更棘手的是高端樹脂材料的“卡脖子”問題。盡管碳纖維本身已實現國產化,但熱壓罐成型所需的高性能樹脂仍依賴進口。小米產品經理透露,每塊機蓋需在熱壓罐中保壓6小時,加上噴漆等工序,單套模具日產量僅1件。這種“手工作坊”式的生產節奏,即便投入上萬工人也難以提速。
有趣的是,這場產能危機反而成了碳纖維行業的活廣告。以往國產車使用碳纖維多為裝飾件,而SU7 Ultra首次將異形結構件推向大眾市場。有業內人士調侃:“雷軍這是用手機行業的饑餓營銷,倒逼汽車供應鏈升級。”只是苦了那些真愛粉——等車大半年,維修更頭大,畢竟碳纖維刮擦可不像鈑金噴漆那么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