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18日,曾因開發《口袋妖怪:復刻》手游被訴侵權的廣州麥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,在多家媒體平臺發布公開道歉聲明,就其長期仿冒《寶可夢》系列游戲核心元素、誤導消費者的行為,向權利人及社會公眾致歉。這標志著歷時三年半、備受全球游戲產業關注的《寶可夢》在華維權首案,以調解結案+即時履行的創新方式圓滿落幕。此案不僅創下中國游戲侵權案件的高額賠償紀錄,更通過嚴格審查+示范判決+國際調解的司法實踐,為跨國知識產權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經驗。
故事追溯至 2015 年 7 月,一款名為《口袋妖怪:復刻》的手游悄然上線,其角色形象、地圖設計、戰斗機制乃至宣傳話術,均與日本株式會社寶可夢開發的《寶可夢》系列游戲高度雷同。“皮卡丘”“杰尼龜” 等標志性角色被原樣搬用,道館挑戰、精靈進化等核心玩法被直接復制,甚至在宣傳中頻繁使用 “正版授權”“經典復刻” 等誤導性表述,吸引大量玩家下載。據統計,該手游上線次年累計流水即突破 3 億元,而同期正版《寶可夢》系列在中國市場的合規收入不足千萬,形成鮮明對比。
2021 年 12 月,寶可夢公司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,指控五家被告企業構成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,索賠 5 億元。2024 年 7 月,深圳中院一審認定,涉案游戲在 121 項核心元素上與《寶可夢》系列構成實質性相似,判決被告賠償 1.07 億元,三家關聯公司承擔連帶責任。然而被告方以 “游戲玩法不受著作權保護”“不構成整體侵權” 為由上訴,案件一度陷入 “玩法規則是否受保護” 的法律爭議深水區。
案件的轉機出現在二審階段。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組成由院長張海波掛帥的合議庭,在長達 14 個月的審理中,構建起 “全鏈條事實查明 + 跨領域規則銜接 + 國際化解紛” 的立體審判模式。法官們首次引入 “游戲整體體驗實質性相似” 的認定標準,組織技術專家對兩款游戲的 2000 余頁代碼、美術資源、玩法邏輯進行逐幀比對,發現《復刻》手游不僅復制了《寶可夢》系列的核心角色設定、地圖脈絡,甚至在數值平衡體系、任務觸發機制等體現創作者獨創性的細節上高度重合。這種 “顯微鏡式” 的審查,徹底擊穿了被告方 “單個元素不侵權” 的抗辯邏輯。
為破解 “游戲玩法是否受著作權保護” 的法律爭議,廣東高院同步推進類案示范判決機制,在同期審結的《萬國覺醒》等案件中明確:游戲具體玩法規則本身不構成作品,但當開發者通過特定組合與呈現方式,將玩法轉化為具有獨創性的表達體系時,應受著作權法保護。這一裁判思路為《寶可夢》案劃定了清晰的法律邊界 —— 侵權與否的關鍵,不在于單個玩法的 “復刻”,而在于整體游戲體驗是否構成對原作品獨創性表達的實質性挪用。
在調解環節,法院創新性引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的國際調解資源,搭建起中外企業對話平臺。經過 27 輪跨境磋商,雙方最終達成和解:麥某公司等在 30 日內支付賠償款,方某公司等以技術合作形式參與正版游戲的本地化開發,既保障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,又為被告企業留足轉型空間。2025 年 2 月 12 日,廣東高院當天審查、當天出具調解書,創下涉外商事案件調解結案的最快紀錄。